目的:比较单操作孔胸腔镜肺下叶癌根治术后不同的胸腔引流方式对术后胸腔引流效果的影响。
方法: 纳入 2017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 183 例,其中男 113 例、女 70 例,年龄 31~77 (56.5±6.4)岁,由同一组术者完成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下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留置胸腔引流管并随机分为腋前组、腋中组、腋前改进组,比较三组临床效果。
结果: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术后胸壁皮下气肿、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再次治疗、胸腔引流液总量、粗管引流时间、胸壁切口拆线时间等方面,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对于术后胸腔积液,腋前组胸腔引流不彻底风险增加,腋前改进组能显著减少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P<0.05),从而降低因积液量大而需再次治疗的发生率(P<0.05)。
结论: 胸腔镜下肺下叶癌根治术后于腋前线第 5 肋间留置粗引流管(24F)联合于肩胛下角线第 7 或 8 肋间留置细引流管(8.5F)可减少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缩短粗管引流时间以减轻术后疼痛,缩短胸壁手术切口的拆线时间。
本研究发现在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方面,腋前组要少于腋中组、腋前改进组,而术后复查 CT 提示该组患者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从而导致术后再次置管或穿刺治疗率明显增加。另外,腋前组引流管带管时间较腋中组、腋前改进组短,因此,腋前组存在未彻底引流胸腔积液的可能。至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时机,各医疗中心做法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术后胸腔液体引流量的规定,相关指南也不十分明确。本研究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并结合本医疗中心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本研究的拔管指征:胸腔无漏气;引流管水柱波动幅度≤6 cm H2O;胸腔引流量≤100 mL/d,引流液呈血清样;术侧呼吸音良好;胸部 X 线片提示肺复张满意,无明显胸腔积气、积液。对于腋前改进组,根据相关指南,腋前线粗引流管一般可于术后第 1~2 d 给予拔除,即可充分排除胸腔积气及观察胸腔是否存在术后活动性出血、胸腔渗血较多时是
否造成细引流管引流不畅。本中心患者一般在粗引流管拔除的第 2 d 出院,细引流管拔除当天即可出院。此外,在拔除粗引流管后,细引流管可继续持续引流,基本不影响出院,这可*大地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在本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需要拔除细引流管后方可出院,细引流管拔除指征仍为胸腔引流量≤100 mL/d,因此三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另外,腋前改进组中粗管一般于术后第 2~3 d 拔除,明显早于其它两组,这与既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至于胸壁切口拆线时间,本研究发现粗管引流时间决定局部切口愈合后拆线时间,也决定患者术后切口总带线时间,腋前改进组切口总带线时间明
显短于其它两组,可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中操作基本排除了支气管胸膜瘘及肺不张。前期研究发现若胸腔出现持续性漏气时,经腋前线留置引流管相比于腋中线留置引流管,具有更好的引流气体作用,于肩胛下角线留置细引流管则作用不大,不能提前拔除腋前线粗引流管,也不能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肺下叶癌根治术,尤其单孔胸腔镜手术后经腋前线第 5 肋间留置粗引流管联合于肩胛下角线留置细引流管,可早期拔除粗引流管,减轻术后疼痛,便于早期下床活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因胸腔积液需再次治疗的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
出处: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年 12 月第 27 卷第 12 期